智库机构
智库机构
林尚扬 院士
林尚扬,1932年3月生。中共党员,1961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现任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1997-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曾获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6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全国机械工业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24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合著专著2本。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6名。曾获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198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1989年),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89年)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技术成就奖"(199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2005年),国际焊接学会(IW)巴顿奖(2009年终身成就奖),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
关桥 院士
关桥,1935年7月生。中共党员,1963年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中特种焊接科学研究工作。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在担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期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光华工程科技一等奖,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所著著作3本。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航空航天部航空金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际焊接学会(IIW)终身成就奖、国际焊接学会荒田吉明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英国焊接研究所BROOKER奖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航集团"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航空航天月桂奖,2017年获得国际焊接学会FELLOW奖(IIW Fellow Award)。
潘际銮 院士
潘际銮,1927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硕士研究生。1993年4月出任南昌大学校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获国家创造发明一等奖、获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获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此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多本,曾获国家专利10余项,美国专利一项。
徐滨士 院士
徐滨士,1931年3月生。少将,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现任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光华科技工程奖、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焊接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和摩擦学学会"最高成就奖"等荣誉称号 。先后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英、中波政府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军队预研项目等80余项科研项目。曾出版专著20余部,制定国家标准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2004年,被授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在此之前全世界仅5人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