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要闻
双循环格局下焊接学科发展的新机遇——第二十四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在线召开
时间:2020-11-03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
以“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焊接学科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第二十四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大会报告部分于2020年10月31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
会议聚焦焊接材料、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发展与工业应用,共听取了六篇精彩的学术报告。学会的领导、业内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等500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

在线会议剪影
参加会议的学会领导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理事长冯吉才教授;前理事长陈强教授;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实研究员;副理事长田志凌教授、李晓延教授、李宪政高级工程师;资深执委吴毅雄教授、薛振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会议开幕式由何实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

何实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张彦敏常务副理事长为会议致词。他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焊接分会为推动我国焊接科技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肯定,并对分会未来工作与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张彦敏 常务副理事长
焊接分会冯吉才理事长致词。他对广大焊接同仁长期以来对学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表示焊接分会还将再接再厉,与广大焊接同仁一道,为推动焊接科技创新发展、助力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贡献力量。

冯吉才 理事长
随后,田志凌副理事长、李晓延副理事长主持了两个单元的会议,共听取六篇精彩的大会报告。

田志凌 副理事长 李晓延 副理事长
佳木斯大学李慕勤教授做了题为《生物医用金属表面功能化研究》的报告。
生物医学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临床应用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李教授围绕生物医用钛合金种植体,提出超声辅助微孤氧化,并仿生组装具有抗菌和提高骨整合能力物质,获得具有生物功能的种植体,提高种植体综合性能。围绕临床应用的骨板骨钉,研究了可降解医学镁合金表面处理及偶联中药提取物,实现体内降解与骨生长匹配,并具有抗菌与促进早期骨生长功效。

李慕勤 教授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李会军教授做了题为《电弧增材制造研发现状及应用前景》的报告。
李教授介绍了电弧丝材增材制造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重点介绍了电弧丝材增材制造的自动化、路径规划、机器人程序离线编程领域的科研情况,并介绍了其在工业应用的特例。电弧丝材增材制造未来在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在智能化、多能量场耦合、过程在线监测、实时反馈、工件的性能优化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进行。

李会军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李永兵教授做了题为《汽车用高强钢电阻点焊中的关键问题》的报告。
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轻量化是支撑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基础技术。李教授的报告提出了轻量化高强钢材料电阻点焊的关键问题:凝固缺陷、组织劣化、焊接飞溅与LME(液态金属脆性)裂纹。报告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形成机理、危害以及解决办法,并对未来高强钢强度提升对焊接技术的挑战以及电阻点焊质量智能管控的必要性进行了展望。

李永兵 教授
天津大学徐连勇教授做了题为《Reel-lay深海焊接管道的结构完整性》的报告。
针对深海条件下对管道服役周期长、高效率、高安全性的要求,徐教授研究建立基于“全寿期断裂评估——高性能焊接工艺开发—接头综合性能评价”的深海Reel-lay海底管线高效高性能焊接技术体系,开发了基于断裂评估的焊接接头性能指标确立方法、高效高性能管道自动焊工艺,并建立了Reel-lay 管道环焊缝接头综合性能评价技术。

徐连勇 教授
清华大学史清宇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物理场耦合建模的搅拌摩擦焊流动行为仿真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FSW流动行为的多物理场全耦合建模的特点与类型,以及FSW流动行为仿真及其在辅助搅拌头几何设计、辅助焊接工艺优化等领域的应用。

史清宇 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陈树君教授做了题为《焊接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与资助情况解析》的报告,介绍了电弧焊相关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金申请的比例与资助情况,以及基金申请中应注意的事项。

陈树君 教授
本次会议另设堆焊及表面工程、金属焊接性及焊接材料、压力焊、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与制造、熔焊工艺及设备、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六个分会场。
焊接力学及结构设计与制造分会场的会议已于11月1日结束,其他分会场将在11月30日前完成线上交流活动。
